“我梦到有怪兽在追我,妈妈也不见了。我醒来一身是汗,冲进妈妈房间,看到她在那儿才感觉好点儿。”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(杭州市二医院)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的咨询室里,一个老是做噩梦的小男孩怯生生地说着自己前一晚做的一个梦。 小男孩名叫小亮(化名),8岁(虚岁),上小学一年级。他说有时连着几次做同一个噩梦。 有调查显示,经受噩梦困扰(一周1~2次)的儿童约占5%,但目前多数数据统计来自于父母作答的问卷,所以受噩梦困扰儿童的比率很大程度上被低估了。另有相关报告称,70%~90%的成年人表示在儿童时期曾做过噩梦。 为什么噩梦总是缠着孩子?又为什么是这些孩子老做噩梦?怎样才能远离噩梦、告别胆小?你信吗,孩子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。 现实与梦境傻傻分不清楚 5~10岁的孩子噩梦最多 据杭师大附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的专职心理咨询师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蕾老师介绍,类似小亮这样因做噩梦而来就诊的孩子不在少数,以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最为集中。孩子的身心发育还不完全,他们在做噩梦时,大脑会发送信号,让身体产生反应,仿佛梦境里的情景是真实的,在梦境与现实傻傻分不清时,他们就会对可怕的梦境感到异常恐惧。 随着孩子身心的不断发育,当他们醒来后能分清现实与梦境时,噩梦对他们来说也就没那么可怕了。 事实上,噩梦的产生也有其积极的意义,是消化、表达、释放白天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。对于孩子而言,白天的负面情绪,可能来自一些血腥暴力的影视作品,也可能来自生活事件或学习压力等。孩子做噩梦是在提醒家长,需要做点什么,来让孩子感觉到是安全的、有准备的、或是受保护的。 听小亮妈妈说,小朋友在上幼儿园时只是偶尔会做,但上了一年级以后就变得很频繁,平均隔天就有,常常被惊醒,把他吓得已不能好好睡觉。杨蕾老师评估,小亮最初的噩梦可能受他看的某些影视作品所影响,然后上了小学之后,学业压力增加、学习环境变化等因素,把内心的负面情绪放大,从而导致噩梦频频。 孩子天生有摆脱噩梦潜能 但需家长正向引导激发 在咨询的过程中,杨蕾老师耐心地通过提问来增强小亮的安全意识: “当你睡觉害怕的时候,会找谁帮助?” “要战胜噩梦,你平时会怎样去应对?” “除了爸爸妈妈,还有谁会偷偷使用魔法帮助你?” 在听了一连串问题后,小亮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,眼神里莫名多了一丝勇气和坚定,因为他发现自己虽然很怕做噩梦,但也拥有克服噩梦的能力和资源。他罗列出了好几条有效方法: “每次做噩梦醒来,我可以直接冲进爸爸妈妈的房间,而且他们每次都在。” “我的房间里插了一个小夜灯,一醒来就有亮光,我的害怕就会减少。” 他甚至想到拿着心爱的玩具奥特曼做“魔法宝贝”,一直陪在床边做他的“保护神”。 所以,孩子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,这个富有想象力和创意的方法极大程度地帮助了他。当孩子选择一个可以支持他、保护他的“魔法宝贝”,“魔法宝贝”就成为孩子内在力量的一个象征,它可以鼓励孩子克服困难,解决问题。这种感觉就好像我们成人拥有信仰就会得到力量一样。 一周以后,妈妈带着小亮兴高采烈地告诉杨蕾老师,他又能自己独立睡觉了,并且即使做噩梦也不怕了。 另外,杨蕾老师说,对于经常做噩梦的孩子,以下行为疗法家长不妨借鉴: 1.及时安慰孩子,并确定他/她是安全的。你可以说:“我能想象那会很可怕,但你的房间里没有坏人,你现在很安全。” 2.鼓励孩子用语言把梦境描述出来,你可以专注地倾听。 3.把梦境写成故事或者把它画出来,把它当成一种灵感。 4.醒来时,让孩子在脑海里接续创建梦境,给自己的梦一个好的结局。 5.提醒孩子,噩梦不会伤害他,梦到一件事情并不意味着它会真实发生。 |